4月2日中午,从威海市气象台得知当天要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时,记者颇为期待。但直到19时20分,气象条件才具备,威海市气象台三个组工作人员分头抵达增雨点待命。

  记者跟随的一路“增雨部队”由四人组成,他们都是威海市气象局的工作人员。虽然增雨作业是“兼职”,但他们事先都经过了严格的培训。这处增雨点位于威海高新区初村镇的一块空旷地,一到地方,四名工作人员便开始冒雨布置。作业车是一辆后车厢安装了发射架的轻型货车,每枚增雨火箭1.6米长,直径约10厘米,重8.3公斤。根据威海市气象台传来的指令,他们通过罗盘确定了方位角,继而摇动发射架上的摇臂确定了仰角。工作人员解释,云层的厚度和高度决定了火箭弹发射的方位角和仰角,而由于云层不断移动,厚度也不断变化,每轮发射的方位角和仰角也不尽相同。

  连接好了点火装置,之后便是静候指令。工作人员拖着电缆撤退到发射位置侧后方的30米开外。他们解释称:“发射时会发出巨大的声响,必须拉开安全距离。”

  20时45分许,台里终于传来“准备发射”的指令,但工作人员好像并不着急,只是再次确认了一下点火装置是否正常。“得向飞行管制部门申请空域,通知民航、军航的飞机不可在这一时间段从作业点上空飞过,获批后才能发射。”工作人员解释。

  20时55分,指令再次传来:发射!工作人员随即按下了点火器。发射架上,一枚火箭弹腾空而起,后坐力作用在地面上发出巨大的撞击声。火箭弹发出刺耳的呼啸声刺向高空,尽管记者飞快地抬起了头,但也只看到一团火光在高空闪烁了一下。

  火箭弹飞行高度一般在6000米左右,弹头储存有碘化银催化剂,可吸附水汽颗粒,且数量庞大,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亿万水滴。火箭弹飞行约一秒钟后,就自动喷洒碘化银催化剂,喷洒完后便启动自爆装置,弹身炸分成两截,每截均自带降落伞,可缓慢落回地面。

  首轮只发射了一枚火箭弹。几分钟后,雨势骤然增大,雨点砸在车身上噼啪作响。15分钟后,第二轮发射指令传来,这一次是连发三“箭”——每半分钟发射一枚。从22时至23时,另外四枚火箭弹又分两轮发射升空。

  当晚,全市3个增雨点共发射增雨火箭弹24枚。据威海市水文局统计,2日12时至3日11时,全市平均降水34.6毫米,达到大雨量。

  ■ 记者手记

  给人工增雨算笔账

  威海市境内无大江大河,淡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属严重缺水地区。尤其是2014年至2019年,威海市连续6年干旱少雨,不得不大量依赖客水。引客水的成本很高,经过供水企业的净化处理后到达居民家中的成本是每立方米8.28元。居民家中每用一立方米,财政就得补贴近5元钱。

  “水贵如油”,在威海并不夸张。也正因为如此,在威海实施人工增雨,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从2015年至今,威海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共人工增雨作业82次,发射增雨火箭弹2300余枚,每枚火箭弹虽然价格高达3000元,但比起增加的降水,这些成本付出还是值得的。

  此外,向天“借”水,可增加水库蓄水,改善土壤墒情,降低森林火险等级。自3月下旬以来,威海森林火险等级一度持续为五级,属极度危险。本次增雨作业正值清明假前,极大减轻了森林防火的压力。

(文章来源:大众日报)

关注“电缆宝”公众号

免费获取采购、招标、现货、价格最新信息

采购招标 | 现货市场 | 厂商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