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湛

  我国首座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全国首座百万吨乙烯基地、国内首套引进加氢裂化炼油装置、至今国内独一无二的30万吨级单点系泊海上原油接卸系统……,茂名石化在生产建设上创造的中国第一成果名闻遐迩。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茂名石化同样创造了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的成果,至今令许多“老石化”记忆犹深的宣传工作“三进户”就是其中一项。

  “小喇叭”广播了

  1988年2月7日,全国发行量最大之一的晚报《羊城晚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笔者采写的新闻《茂油公司自办广播报纸电视进家庭》,报道该公司创造性地利用不占用生产时间又为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生动的思想文化传播。过了几天,《南方日报》在一版头条刊发笔者写的另一条新闻《茂油公司办好精神文明“基建工程”》并配发评论《这笔钱花得对》,赞扬“茂油公司领导高瞻远瞩,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真正懂得全面关心职工生活。”一时间,“三进户”名声大噪,不仅省属企业前来参观,远在省外的企业也来茂名考察“三进户”。笔者曾参加陪同上海石化宣传部考察组在茂油公司参观,他们对“三进户”经验颇为认同,边参观边感叹:“我们花了不少力气办报纸和广播,但影响力远不如茂油公司。”

  “三进户”之一的有线广播起源于茂名石油基地开拓的大会战。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南方油城开发建设的激情燃烧岁月,在工地上架上几个大喇叭开展现场鼓动,传播好人好事,激励建设者斗志,是宣传部门的常规动作,也是宣传干部的基本功。无论新装置建设还是老装置检修,工地广播令劳动竞赛你追我赶气氛一浪高过一浪。这使茂油公司领导考虑到,如果能把这种宣传长期坚持下去,尤其是深入到职工家庭,对做好党的宣传工作是很有好处的。于是宣传部门提出了一个方案,架设广播线路,采用价格低廉又耐用的“舌簧喇叭”,让公司广播站的声音进入千家万户。这个花钱少效果好的办法实施后,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起,茂油公司职工家家户户都挂上了一个装有“舌簧喇叭”的绿色小木箱,单身宿舍每层楼也同样装上,形成了企业自己的有线广播系统。笔者到茂油公司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当企业广播站的编辑。那时的广播节目还挺丰富,除了报道企业大事的公司新闻外,还有宣传好人好事的一线报道和各种音乐及生活百科类节目。“小喇叭”不仅是大家喜爱的传播工具,也成了茂油职工的一项福利。那时职工登记结婚后,除了到供气部门领瓶液化石油气外,还可到宣传部门去登记给新家装上“小喇叭”。

  职工家庭装上有线电视

  “三进户”在茂油公司实施,得益于艰苦创业精神的传承。有人认为,石油企业有钱,搞“三进户”不难。其实“三进户”花钱并不多,公司领导对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视与敢为人先精神才是成功的主要原因。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兴办企业有线电视网时,茂名市还没有自办电视。企业办电视白手起家,一切靠自己探索。公司党委宣传部领导带着一批骨干,从安装设备到铺设电缆,都亲力亲为,遇到工程关键节点,宣传部几十号人马全体出动,日夜苦干。这样,经过一年多奋战,使有线电视进入2万多户职工家庭。过去架起天线收看、屏幕上闪烁雪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国家与企业的大事,在家里就能收看,这让职工们喜悦不已。

  《茂名石油报》深受欢迎

  1984年5月创刊的《茂名石油报》也走过一段艰苦创业历程,没有办公室,借了印刷厂几间旧房子;不懂排版,边学边干。在“铅字时代”,编辑们的双手经常是黑乎乎的。

  报纸印出来后,由编辑记者用手推车拉去分发。茂名石油报创刊时,只是一份手工排版平板印刷的4 开 4版小报,但采编人员开动脑筋广开稿源,从企业大事到基层动态,从生活百科到文艺创作,内容十分丰富,很受员工与家属欢迎,各单位纷纷要求多发些下去。当宣传部领导向公司主要领导汇报时,他果断拍板:“既然大家爱看,那就直接发到每家每户吧!”这样,茂名石油报(1991年改为茂名石化报)发行量从几千份扩大至3万多份,并组织自己的投递队伍,投递员骑着自行车,直接投送至每户家庭。至此,“三进户”与遍布各住宅小区的文化设施一起,成为茂名石化颇具特色的宣传文化网络。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三进户”如今发生了变化,网络传播替代了有线广播,企业自办电视融入了广电网络,自办报纸提升质量与传播力,职工家庭信息接收的渠道更加多元,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然而,贯穿“三进户”其间的企业宣传工作贴近基层、贴近员工的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学习与借鉴价值。

关注“电缆宝”公众号

免费获取采购、招标、现货、价格最新信息

采购招标 | 现货市场 | 厂商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