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引上海高桥电缆等项目成功入驻,以中央创新区为核心打造沪通科技合作集聚区
    线缆行业动态 2020-01-01

  2019年岁末,“南通造”屡屡刷屏,占据国内各大媒体的头条位置:

  12月27日晚,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将实践二十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而被誉为“海上行宫”的“长征五号”火箭运输箱,正是由南通中集首创研制。

  12月28日上午,2500KJ大型液压打桩锤新产品在京发布。这台“超级锤”,由我市企业江苏龙源振华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与北京机电研究所有限公司共同研制,是我国首台套自主研发的最大双作用液压打桩锤。

  时间倒回两个月前。阿根廷当地时间10月30日,从江苏海门招商局重工海门基地出发的中国首艘极地探险邮轮,成功完成南极首航后返回乌斯怀亚港口。

  就在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令人咂舌赞叹之际,南通中央创新区紫琅湖畔,一条秀美的科创风景线也正在悄然成形:11月30日,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研院在通揭牌;12月18日,中北大学与南通高等研究院共建“中北大学南通智能光机电研究院”在中央创新区揭牌成立……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与南通“喜结良缘”,书写了一段又一段以优质创新资源为媒成功牵手的佳话。

  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加快建设长三角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把主题教育与落实中央和省、市创新驱动战略决策部署相结合,打造“科创惠通”党建品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

  得益于科技创新的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愈发强劲:沪通协同创新进入“快车道”,高新技术企业数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创新创业氛围不断提升,国家、省科技奖项再创新高。科技进步对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4%,居全省第四。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沪通协同创新迈向纵深

  今年11月底,2019沪通产学研合作对接洽谈专题活动在上海举行。60多家南通企业带着技术需求现场寻找“意中人”,与上海交通大学等十多家高校科研院所达成合作意向。

  像这样的沪通两地双向互动,平均每周就有一次,今年已经举办产学研合作对接洽谈活动50多场。市科技局区创处处长石拥军介绍,不但“走出去”,我市通过开展项目路演、对接洽谈和走进企业等活动把沪上资源“请进来”,先后吸引300多名上海专家教授前来实地调研,为企业需求精准把脉。

  部门搭台,企业与高校自由“牵手”,成效有目共睹——今年以来,南通127家企业与上海22家高校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210项,合同金额超过1亿元,均实现同比翻番,占全市产学研合作项目的两成。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20所高校和15家中科院上海各专业研究所、其他科研院所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关系,实现了上海80%的高校院所与南通70%的企业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关系。

  正在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上海,是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成果重要源头。自2018年4月《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以来,沪通两地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突出协同创新,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合作,创新资源整合联动、创新载体共建共享、创新人才自由流动、创新体制机制融合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向纵深推进。

  沪通两地联建园区、联办活动、联手研发,人才科技互通互联“三个一百工程”成效显著。今年以来,已新引进上海“双创”类高层次人才102名,促成高光密度纳米增透倒装LED芯片级封装模组、氢空燃料电池技术等产学研合作项目近80个。新增认定新开工亿元以上数据应用和科技研发型项目56个(累计126个)。其中:2019年注册2019年认定项目20个,占比35.71%;科技研发型项目21个,占比37.5%。小咖秀、商客通、人力宝、赫程、美旺等项目被认定为新开工10亿元重大项目。商客通尚景科技软件研发项目主要从事基于移动互联与云计算技术的企业通信与销售管理软件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致力于建设集研发、技术支撑、营销、培训、数据中心为一体的企业总部和“通信服务技术开发平台”,用户已突破20万级,未来将成为江苏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目前已在崇川区征地30亩建设两栋大楼用于建设总部基地,预计2020年7月大楼竣工,2022年达到1500人。

  沪通合作,打破了两地在体制机制上的无形“天堑”,让资源要素的流通汇聚变得更为畅通。来自上海的科技创新资源正跨越长江,向南通拓展、向江北辐射。通过打造沪通大仪资源共享共建平台,已有360家企业使用了上海41家单位的309台仪器,费用共计498万元,两地实现了大仪券通用通兑;以中央创新区为核心打造沪通科技合作集聚区,吸引上海高桥电缆、上海电气企业研发总部等一批项目成功入驻,为培育新兴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带来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数据显示,今年全年新增沪通创新资源合作平台载体26家。

  沪上孵化,南通转化。随着两地科技合作步入“快车道”,南通也承接了越来越多上海最新科技成果的转移与转化。上海软件园南通分园开启了沪通合作创新创业新模式。目前,已有上海技物所褚君浩院士团队、上海博彦科技、上海微问家等100余家团队与企业签约入园。上海软件园南通分园中日软件园被认定为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市北高新区汽车电子众创社区被认定为第三批备案试点江苏省众创社区。

  今年8月,上海市科技党委书记刘岩一行来通调研时表示:“沪通科技合作要进一步做活合作机制、做强规划对接、做深活动内容,率先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12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能。

  站在多重战略机遇叠加的新风口,沪通跨江合作也迎来更为广阔的前景。“南通有条件与龙共舞,借力上海融入全球创新资源配置体系。”市科技局局长李吉平说,沪通两地将深化科技创新资源对接网、重大科技联合攻关网、科技园区协同共建网、科技创新合作交流网为重点的“一核四网”建设,力争在资源共享、服务共联、项目共建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构建沪通科技创新紧密的共同体。

  扶持自主创新,国家、省科技奖项屡获突破

  年末,从江苏龙源振华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频频传出捷报:公司研发的国内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2500KJ液压打桩锤通过全程试验,得到国际权威机构DNV-GL认证,于12月28日在北京召开了产品发布会。就在不久前,公司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牵头完成的“岩基海床大型风机单桩基础设计施工技术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项目,入围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大国重器”领衔,今年南通共有32个项目入围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9项,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取得重大突破。在今年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市有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和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表彰,二等奖以上获奖数创历史新高,为前5年之和。

  国家、省科技奖项屡获突破,彰显出我市企业的“硬实力”。而通过创新做大做强,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核心的技术参数和指标,是我们抢占先机、立足行业制高点的关键。”龙源振华副总经理曹春潼介绍,近三年来,公司仅研发经费方面的投入就超过1.2亿元。

  只有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努力对标国际前端先进技术,才不至于在关键时候被“卡脖子”。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把攻克产业共性技术作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部署创新链,加快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通过瞄准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攻关,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正助推我市“3+3”产业转型升级: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国内首座高稳性圆筒型海上油气生产储卸平台;南通通富微电子公司的晶圆级封装(WLP)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恒科新材料公司开发的仿生聚酯纤维,率先突破高亲水聚酯熔体直纺产业化技术瓶颈,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成功打破国外产品在高端市场的垄断。

  创新平台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带动产业迈向高端、抢占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的重要任务。我市积极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升级行动,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工程,企业研发机构质量不断提升:江苏联发获批省级院士企业研究院,成为全省首批2家之一;招商局重工、天楹环保、通富微电获批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新增数全省排名第一;新增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总数达到401家。

  只有让各类创新要素高度集聚,才会产生聚合裂变效应,形成爆发力和驱动力。作为南通“创新之都”建设的点睛之笔、破题之作,17平方公里的南通中央创新区以打造“创新特区”为目标,正加速集聚技术、金融、人才等创新资源,带动全市创新能力实现整体突破和提升。

  如今,令人心醉神迷的不仅仅是纵贯南北的中央森林公园景观带和碧波荡漾的紫琅湖,更是紫琅湖畔的汇成一条线的科创风景——会展中心、中创一小等项目如期竣工,累计签约项目80多个,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中北大学南通智能光机电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顺利落户。

  目标已定: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2000家。“对照目标,科技创新工作要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李吉平表示,我市将着力打好高企培育、产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重大创新载体平台能级提升、优质创新资源集聚、区域协同创新优化布局“五大攻坚战”,切实提升南通在长三角一体化和全省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奋力打造长三角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担当“店小二”,全方位促进高企培育

  11月上旬,南通通州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接到一个期盼已久的好消息:公司被列入江苏省2019年第一批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名单,已通过公示期。

  通湾新材是一家从事5G产业链新型材料研发的企业,手握纳米合晶瓷、高硬PC、高韧PMMA等一系列自主创新成果。今年上半年,公司在南通市高企培育线上服务平台上进行了高新技术企业的首次申报。

  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条件极为严苛,仅凭核心技术远远不够。“我们有什么,还需要补什么?”就在创办仅三年的通湾新材对此感到迷茫之际,高企培育线上服务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为企业奉上了一份量身定制的个性化预诊断报告。平台上专家全天候的线上答疑,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申报的便捷度。

  今年建成投运的南通市高企培育线上服务平台,就像是中小微企业进阶高企的一台“直通车”。平台打造有高企预诊断系统、智能申报服务平台、高企评测入库系统、专家评审系统等四个子平台,实现了从目标企业发掘、专家辅导、在线评审、培育入库到成功认定的全流程服务。

  受惠的远不止通湾新材一家企业。仅高企预诊断系统,今年以来就为企业提供个性化预诊断报告4800多份。搭载有自助申报、AI智能识别、专家辅导、在线客服等功能的智能申报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答疑服务企业近1000家。

  当前,我市科技型企业比重较轻、个体偏小。针对这一现状,我市以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快速成长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为企业提供“全覆盖、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服务。除了线上搭建平台,在了解到企业需求及短板后,科技部门派出专员线下手把手全程跟踪指导,提高企业申报质量。

  高企培育周期较长,非一朝一夕。为此,我市遴选了一批中小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从科技创业团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到省“小升高”入库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再升级至省上市企业培育库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一整条科技企业培育链已经成型。今年以来,全市共有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62家,我市组织企业申报省“小升高”培育库入库200多家。

  通过搭建服务平台、打造培育链条,点对点挂钩联系,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现规模化扩张。2019年公示拟认定高企703家,创历史新高,预计新增高企约400家,列全省第四,全市高企总数有望突破1700家。

  令人欣喜的数据背后,是我市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今年,我市对市区首次申报认定的高企,奖励标准从20万元提到了30万元,对“小升高”入库企业奖励10万元。同时对重新申报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奖励20万元,奖励覆盖面不断扩大。科技部门协同税务部门推动税费政策落实,全年惠及高企1102家,共计减免税额17.34亿元。

关注“电缆宝”公众号

免费获取采购、招标、现货、价格最新信息

采购招标 | 现货市场 | 厂商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