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毕生与海打交道的人——追忆当代中国海缆通信事业开拓者曾达人
    线缆行业动态 2020-01-04
曾达人,1936年9月出生昆明,祖籍云南省永善县,著名爱国将领曾泽生之子,2010年10月在上海逝世。半个世纪以来,曾达人为我国的通信事业创下了许多个“中国第一”。上世纪50年代,建造了我国第一个海缆加工厂,研制出我国第一条海底电缆;60年代,创建了我军第一座海底声纳站;70年代,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深海布缆船和深海布缆系统,为祖国节省了3000万美元,并成功布施了我国第一条深海电缆;80年代,在他主持下成功研制了大型鼓轮式布缆机,解决了国产海缆船布放、维修配套之急需。上世纪90年代,立项几十个研究课题,高科技含量很高,均为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牢记父亲教诲
努力做幸福的普通一兵

1951年7月,15岁的曾达人从北京华北中学毕业后,考入海军炮兵学校。在学校里,他第一次知道海军电缆是越海跨洋通信的“神经线”,而我国海缆技术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与先进国家相比整整相差100年。海底电缆的重要性和中国与外国在海缆技术方面的极大差距,深深地激发了他的爱国之心,并下定决心献身海缆事业,要为中国建起越海跨洋通信的“神经线”。

为了鼓励曾达人在部队好好干,曾泽生没给儿子一分钱,只是重复着“执着的爱国追求、高尚的奉献精神、无畏的战士品格”这句自己喜欢的格言,并专门送给儿子一本名为《普通一兵》的书,书中描写了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战斗英雄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的英雄事迹。曾泽生在扉页上写道:“供达人作课本学习!”接过书后,曾达人在日记上也信誓旦旦地写了一句话:我要成为一个对人类的幸福作贡献的人。从那以后,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都认真地捧读《普通一兵》,像是在聆听父亲的教诲,给了自己面对生活的力量和勇攀高峰的勇气。



奋战海防一线
致力破解海缆科研难题

1952年9月,曾达人从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我军刚组建的第一个海缆施工连队某基地水线队工作,从此开始了艰苦的海缆创业历程。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基础设施薄弱,百废待兴,国防建设刚刚起步,急需敷设海底电缆。但是,海缆是外国的禁运物资,我国又不会制造。曾达人和战友们只好去大海里打捞外国侵略中国时期遗弃的旧电缆。就这样,连续三年的时间,他们冒严寒、顶酷暑,跳进齐胸的海水中,肩扛着电缆,佝偻着腰,喊着号子,像纤夫拉纤一样,硬是将长11000多米重达100多吨的“洋电缆”从海底拉了上来,并及时敷设了两条穿越海峡的电缆,沟通了群岛之间的通信。曾达人也由水线兵晋升为某基地水线队水线师。

但是,仅仅依靠打捞旧电缆是永远也建不起中国的海底通信“神经线”。曾达人时刻牢记肩负的神圣使命,暗自下定决心要自己制造。他深知自己知识不够,就自学海底电缆通信、高等数学、高等物理、电子线路、工程力学、海洋气象、海洋地理等学科,并用近3年时间,专攻海底电缆工程,拿到了大专文凭。为了收集外国海底电缆通信资料,他又攻读日语,达到了能读能译能写的程度。正是凭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不断钻研的精神,与战友们日夜奋战和不懈努力,1958年成功研制了海缆加工设备,办起了我国、我军第一个海缆加工厂,满足了部队急需,掀开了我军海缆事业第一页。1959年3月,“海缆加工机”项目在全军通信技术展览会上被评为技术革新一等奖。

这次收获,让22岁的曾达人尝到成功的甜头。从此,他立下了献身海缆通信事业的远大志向。在随后的几年中,曾达人胸怀宽广,善于发现人才,并团结和联合一切有利于海缆事业的力量联合攻关,在海缆科研的路上疾步前行……



为国争光
带头创造深海“布缆奇迹”

上世纪70年代,为了加强海防建设,我军决定在某战略要地敷设一条深海电缆。中央有关部门决定从国外引进两艘布缆船。在与外商谈判进口设备时,一位法国人提出用他们的船和人来铺设,其无理要求遭到我方拒绝,谈判失败。紧接着,日商主动找上门来,表达他们的深海布缆船价格便宜、技术先进、交货期短。可正式谈判时,他们先是故意拖延,迟迟不肯报价,后来竟然把原来1000万美元造价的设备提高到2560万美元,交货日期由原定的10个月推迟为30个月。

当时正在北海舰队通信处当参谋的曾达人听说后,又着急又气愤。他根据自己长期从事海缆工程技术的经验,坚信经过不懈努力,完全能够解决深海布缆设备的难题。与此同时,他的思想也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西沙海缆建设是重要的国防通信工程,艰巨复杂且有很大的风险。过去不仅没有布设深海电缆的船只和设备,甚至连见过深海布缆设备的人都没有。如果自己研制不成功,或者布缆时出现问题,使布缆工程失败,将会给国家带来重大损失。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军人,曾达人下定决心,用实际行动为中国人争光。

1974年3月6日深夜,曾达人鼓足勇气,提笔上书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和海军首长,陈述自己对制造深海布缆船的大胆设想和科学发展,并提出停止进口设备,依靠国内的力量研制深海布缆设备,解决深海布缆问题的建议。他的建议得到各级首长关注和支持。1974年5月,海军下达《自力更生解决西沙电缆敷设的指示》。在曾达人的带领下,成立深海布缆设备研制小组。

为了避免干扰,他们在一个偏僻的码头上搭起了席棚当试验场,曾达人和工人、技术人员以及战士们夜以继日刻苦攻关。经过一年多的奋战,上百次的实验,终于研制出一条自动测速、测力、计程、自动控制履带式直线型深海布缆设备,顺利敷设了祖国大陆通往某岛的我国第一条深海布缆。有关资料表明,美国人研制同型深海布缆设备用了上亿美金。曾达人和战友们,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仅用20万元人民币,创造了中国海缆发展史上的奇迹。为此,曾达人荣立一等功,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又被授予“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工作者”。



退休不褪本色
重返岗位再度余热生辉

上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曾达人的黄金时期。1996年,他进入花甲之年,按服役条令,他该退休了。老伴金佩芳喜滋滋地向曾达人絮叨着自己精心设计的晚年生活,然而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海缆维修中心还没有成立,他总觉得心里有一块石头没有落地。有一天,上级领导找他谈话,告诉组织研究决定他延迟退休,并负责指导海缆维修中心。

得知这一消息后,曾达人欣喜并担忧着,他生怕老伴反对,不知如何开口告诉老伴。谁知老伴得知后笑着说:“老曾,我还不了解你,一旦决定的事情,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这么多年,我和两个女儿处处为你让路,为你的海缆事业让路,如今老了,你如果不想遗憾终生,就朝着自己的梦想,放心去飞吧!”

老伴的一席话,让曾达人又打起十二分精神。这期间,他孜孜不倦向年轻人传知识、授技能、带作风,先后培育出多名海缆通信优秀人才。工作中,他既是技术员,又是战斗员,凡事身先士卒,经常带领水线官兵奋斗在海缆施工第一线,参加和主持研制的海缆技术项目立项几十个研究课题,这些研制成果科技含量很高,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2年以来,他受总部委托,担负起指导全军海缆业务技术工作的重任。全军海缆维修中心成立时,没有一个编制,就连曾达人也只是一个“编外工程师”。尽管如此,他只身来到青岛,凭着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孙启厚、郑怡、谢绍裘、胡晓为等21位“老海缆”齐聚青岛,与他一道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除此以外,他还主持起草了一系列军用海缆建设法规、条例,指导全军的海缆建设;主持编写的百万字《海缆工程技术手册》,成为我军海缆工程和科研的重要工具。

关注“电缆宝”公众号

免费获取采购、招标、现货、价格最新信息

采购招标 | 现货市场 | 厂商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