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参数确定方式1.2.1 老化系数
  工频老化系数K1。XLPE电缆长期运行的老化特性通常以下列关系式表达 Ent=常数式中,E为击穿电压;t为击穿时间;n为寿命指数。电缆的工频老化系数K1可按电缆有效使用寿命(年)与施加EL的时间(1 h)之比并引入n求得
  60年代,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有Kreuger、Oudin先后就XLPE电缆基于抽样存在微孔的长期试验,提出n应取9较安全[2,4]。若按使用寿命为30年,则K1=4。日本等国家以往多按此方法设计[1]。
  90年代初,日本的究进展对n值进行了重新评估,认为长期运行中电缆处于较低场强范围,可允许n值达到20左右;随着工艺进步,已不存在影响绝缘特性的微孔;还查明XLPE绝缘交联时残存的微小水分(约100μL/L)不影响老化特性。通过约1年的施加电压下老化特性试验,证实n>15可行。因此,对500kV XLPE电缆的设计开始采取n=15[2,4]。
  超高压XLPE电缆设计中,韩国、英国现也取n=15,但英国对含有电缆附件的情况取n=12。而德国在已取n=12基础上,对500kV XLPE电缆确定n=17,并依照使用寿命为40年计算[3]。
  (2) 冲击老化系数k1。考虑到雷电过电压重复作用引起的老化,一般取k1=1.1。但日本在进行500kV XLPE电缆设计时,既分析了以往计入一些影响k1的因素不需考虑,又进行了反复冲击以及工频叠加冲击等试验,得出完全不需计入冲击老化系数的结论即取k1=1。
1.2.2 温度系数K2、k
  考虑电缆运行温度比室温高,而绝缘击穿电压在高温下比常温时低,通常计入温度系数K2一般不小于1.1,k2一般不小于1.25。
  日本曾对6mm厚XLPE绝缘电缆在室温与高温下测试其工频击穿电压值的差异性,得到90 ℃与室温,K2达1.17;230℃与室温,K2为1.2。因此,500kV XLPE电缆设计取K2=1.2[2]。
  日本90年代报导XLPE电缆室温与90℃下击穿电压差别,所显示的温度系数与绝缘厚度有关系。如△i为6~7 mm时,K2=1.05;△i为19~27mm时,K2=1.12。又△i分别为2.5、9、13mm时,K2相应为1.33、1.17、1.29[4]。
  因此,现行K2、k2的择取值或许并非最恰当,适当提高些将有利于安全。
1.2.3 裕度系数
  一般多取1.1。德国对新开发的500kV XLPE电缆取K3=1.15,或许有其偏安全的考虑。

关注“电缆宝”公众号

免费获取采购、招标、现货、价格最新信息

采购招标 | 现货市场 | 厂商报价